2017年11月20日,水产前沿、中国水产频道在青岛举办的“第二界中国工业化与智能水产养殖前沿论坛”上,来自水产行业各领域专家、企业家以及350多名工厂化养殖精英围绕中国水产工业化进程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零售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讨论。
这场会议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聚集了一群行业相关领域最前沿的人士对水产养殖工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我们也注意到国外水产媒体对这个事件的关注,特别是刘鹰教授在会上的慷慨陈词,被Seafood Source.com所报道。
Seafood Source.com是著名的国外海鲜行业资讯网站,总部位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在全球各地具有十数位资深的行业特约编辑,是多个海鲜博览会的合作媒体。
文章部分截图
翻译参考
加强国际间合作有助于中国推动更清洁的水产养殖
一个中国水产养殖专家表示,这是国际公司帮助中国(水产养殖)产业实现现代化的机遇。
大连海洋大学刘鹰教授,在一个由中国水产信息平台——中国水产频道在青岛组织的论坛上表示,由于本身技术的“不成熟”,中国需要加强创新和国际合作。
近些年来,中国开始聚焦于水污染的治理。这使得小规模农户(散户)在水域附近养殖,或者扩大水产养殖的行为受到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这个名为“工业化与智能水产养殖前沿论坛”专注于探讨如何提高(养殖)技术和培训,以实现更加高效的陆基或海基水产养殖。
刘鹰说,他看到了实现循环水养殖规模增长的道路,国际的合作对于实现中国海水养殖行业的现代化是具有极大帮助的。
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虽然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整体水产养殖水平相对于外国先进水产还比较落后,尚称不上水产养殖强国。而国外先进国家,像挪威,在这方面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另外,对于推动循环水养殖的发展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只有全球共同合作,才能有效的促进整个地球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这方面,不仅仅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强国在发展,像东南亚、澳洲、埃及等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在这方面发力。所以进行世界合作,不仅可行,而且对于快速推动世界水产养殖有序科学的发展也是有必要的。
很高兴,刘鹰教授的这方面的发声,被国外所关注。并且也欢迎更多的外国友人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推动国际合作的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中国需要这样的发声,随着中国水产业的发展,中国水产业应该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话语权,同时也应该肩负起更多的大国责任。
同时,这样的会议以后开展,也应该也要更加注重和外国同行的互动,增加对国际的关注,搭建国际间交流的平台,以面对未来水产养殖业可能面临的更多国际竞争。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的构建水产养殖强国,才能在世界水产业具有匹配的话语权。(来源:中国水产网)